此时的曹丕,虽然还是一个白衣少年,但他心中已经有了一张宏阔的蓝图:那就是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,去建立一个没有硝烟战火的太平盛世。
公元197年,曹丕随曹操南征张绣,张绣先降后反。曹操的长子曹昂和侄儿曹安民在这次战争中不幸遇害。
危急关头,年仅十岁的曹丕凭借弓马娴熟的本领乘马逃脱。
此后,曹丕不断总结自己的战斗经验,于公元211年,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、副丞相。此时的曹丕,年仅十四岁。
少年得志,并没有令曹丕沾沾自喜。
因为他心里知道,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兄弟们之间,要想出人头地,他只有付出更多的汗水,才有可能占得一席之地。
此外,曹丕还提倡学术,组织学者就经传中的问题,撰写、编集各类文章,名叫《皇览》。《皇览》历时数年编成,全书有一千多篇,共四十余部,八百多万字。
曹丕在这个过程中,积累了全面丰富的历史知识,为他后来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。
盖亚斯曾说:“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,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能力。”
曹丕深谙这一点,所以在通向理想蓝图的道路上,他义无反顾。
2控制情绪的能力
拿破仑曾说: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,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伟大。
在曹操二十五个子嗣之中,能继承自己职位的候选人有四位,他们是曹昂、曹冲、曹丕、曹植。
长子曹昂在战争中最早去世。曹冲是个神童,十三岁时患病夭折。这令曹操非常痛心。
之后,真正竞争太子之位的只有曹丕、曹植二人了。曹丕文采过人,但和曹植相比,还差一点。尤其是曹植才思敏捷,反应很快。
但曹植爱好虚荣,张扬不羁,经常纵酒狂歌,彻夜与文人骚客们一边喝酒一边作诗。
于是,在这场太子之争的战斗中,曹丕表面上不动声色,暗地里却在安静地等待着曹植出错的时刻。
不久,便发生了曹植夜闯司马门事件。
司马门是当时曹操军队的军事重地,负责一切军机大事,任何人不得擅闯,违者处死。
曹植却在一天夜晚和一帮诗友们又一次宴饮之后,驾车从司马门横冲而出。曹操得知后大为动怒,要将曹植处以极刑。此时,以拥护曹丕的贾诩、崔琰、司马懿等一派重臣趁机大做文章,曹植一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就在曹植要人头落地的时刻,曹丕主动出面为曹植求情。曹植最终逃得一死,但和曹丕相比,他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。
一个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,如何负得起军国大任的重托。
公元217年,曹丕在继承权的争夺中战胜了曹植,被立为魏王曹操的世子。
公元220年正月,曹操逝世于洛阳,曹丕顺利继承了曹操的世袭职位,成为汉朝的丞相、魏王。
相比隋炀帝获得权力之后的奢华张扬与为所欲为,曹丕从来没有放纵过自己的欲望。因为他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,不但影响着此生事业的成败,更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的走向。
在从魏王世子到汉朝丞相与魏王步步升迁的道路上,曹丕的成功虽然有很多偶然的机遇,但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始终拥有一种成熟而稳健的心态,拥有一份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从容。
在成功的道路上,我们最大的敌人其实并不是缺少机会,或是资历浅薄,而是缺乏对自己情绪的控制。
3强大的执行力
鲁迅说,光说不行,要紧的是做。
曹丕执掌丞相大权后,很快便从最初的激动中清醒了下来。
此后,他审时度势走了三步棋,尤其是第二步,堪称冒天下之大不韪。
当时,曹丕手下有一大批曹操留下来的重臣,比如司马懿、贾诩等人。在他们的支持下,曹丕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,任命了一大批得力的官员,稳定了自己的权力。
紧接着,他逼迫汉献帝退位,禅让帝位于自己,建立大魏了政权,成为三国时期第一位称帝的君主。
一代权臣,政治家、军事家曹操为汉朝的统治戎马一生,虽然大权在握,但碍于天下悠悠之口,至死不敢称帝的野心,他的儿子曹丕帮他实现了。
曹丕的第三步棋,是彻底统一北方。
曹操掌握汉室权力之后,北方的青州、徐州一直被臧霸、孙观为首的军阀占据。他们虽然表面上归顺曹操,却拥有独立的地盘和兵力。
曹操在世时,他们还有所忌惮,等曹操一死,他们马上趁机作乱,要自立为王。
当时曹丕初登大位,为了巩固权力,只能答应给予他们高官厚禄,借以稳住了局面。但心中已经决定除掉他们。
公元222年,大魏政权已经全面稳固。曹丕便以东吴的孙权不送儿子到朝廷做人质为由,三路出兵伐吴,以调整兵力部署的名义,首先剥夺了臧霸的兵权。
两年之后,曹丕再次借口出师伐吴,并御驾亲征,但部队到达中途的广陵就停了下来,其实和吴军根本没有实质上的接触,却趁机解除了孙观的兵权。
实际上,曹丕亲征的真实目的并不是伐吴,而是以此为幌子不声不响地平定青、徐的割据势力。
这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身上,所具有的小心谨慎却又不失坚决果断的素质体现。
青、徐割据势力的消除,使曹操在世时一直以来未被彻底统一的北方,从此实现了统一。
至此,曹丕终于用自己的行动兑现自己曾许下的梦想。
是啊,真正王者往往都一诺千金。
4写在最后
可惜的是,世有英雄,而天不假年。
曹丕在登上帝位之后,只执政七年便逝世了,年仅四十岁。
但他在世的时候,对外大力平定边疆,渴望早日实现一统山河。并打通了西域路线,使西域各国遣使纳贡。对内推行九品中正制,实行屯田,倡导节俭。
堪称为一位清醒、务实,心怀远大抱负的帝王。
为此,叶嘉莹先生在评价曹丕的一生时说:
“魏文帝在即位后,曾下了息兵诏,下了薄税诏,下了轻刑诏。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,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。”
回顾曹丕的一生,他少年时勤奋刻苦,青年时沉稳干练,执政后雷厉风行。
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明白: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,成就自我,就必须拥有持续精进的学习能力、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和强大的执行能力。
由此,我们才能在学习中奋发,在情绪中觉醒,在执行中实现。
有人说,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,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生命的长度,但我们可以尽最大可能地去拓展自己生命的广度和深度。
曹丕的人生,深深地告知了我们这一点。
作者:辛峰,多平台签约作者,著有长篇小说《西漂十年》,文学评论集《文字的风度》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